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有1.7亿人,发达国家其发病率达6%,我国也曾上升趋势。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糖尿病主要分胰岛素依赖型( I 型, IDDM )和非依赖型( II 型, NIDDM )两种,还包括妊娠糖尿病等其它继发糖尿病类型。 IDDM 常在 35 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 10% 以下。 IDDM 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故而得名。 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 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损坏,从而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也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 HLA 的等位基因相关联。 NIDDM 多在 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 90% 以上。 NIDDM 患者 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状态。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 IDDM 那样进行胰岛素补充治疗。

NIDDM 的发病因素复杂,认为是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多基因病。 遗传因素中,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发现, CAPN10、HNF4A、HNF1B、NEUROD1、GLUT2、GLUT4、MAPK8IP1、GPD2、IRS1、AKT2等基因的突变分别导致II型糖尿病的发生。 线粒体DNA (m tDNA)的突变可导致II型糖尿病伴耳聋的发生。 此外还报道 TCF1 、 PPP1R3A 、 PTPN1 、 ENPP1 、 PPARG 、 SUR1、KCNJ11等是其易感基因。 肥胖是 NIDDM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也是NIDDM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NIDDM患者在55岁以后发病。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可能引起糖尿病。

【临床表现】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空腹波动在 3.9~6.1mmol/L(70~110mg/d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略高,但应该小于 7.8mmol/L ( <140mg/dl )。 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NIDDM并发心血管病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诊断与防治】

有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1. 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

2. 空腹血糖≥7.0mmol/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血糖≥11.1mmol/L。

注意:无症状者诊断为糖尿病应有两次血糖测定结果达到以上标准。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需在应激情况结束后重新检测。确诊一般要求进行 OGTT试验,如果因某种原因不适于进行OGTT,或儿童糖尿病症状重、血糖高、尿糖阳性、尿酮体阳性,可不进行OGTT试验。

治疗上轻者主要通过饮食控制,以补充胰岛素或降血糖药物治疗为主。

【遗传咨询】

一些家族性糖尿病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 遗传方式 。因 线粒体 DNA 的突变所导致的糖尿病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即往往通过母亲遗传给子女。 约15~25%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可表现为糖耐量试验异常或发展为糖尿病。双亲中若有一人患糖尿病,子女中一生(到80岁)患糖尿病的机会为38%。